中国古代住宅实例

5.4.1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图3-76)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花园。

北京四合院的功能特点(以三进院的四合院为例):

①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

② 大门在倒座以东,宅的巽位(东南角),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塾;倒座西部小院内设厕所,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③ 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作为杂物院使用;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④ 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如有后门,后门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

⑤ 大门是一宅的门第标志,礼的规制对大门的等级限定十分严格。低品官和庶人都只许用单开间的门面。依据门框槛安装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个定式:

1) “广亮大门”:门框槛安装于中柱位置;

2) “金柱大门”:安装于前金柱位置;

3) “蛮子门”:安装于外檐柱位置;

4) “如意门”:在檐柱位置用砖砌成窄小门口;

5) 广亮大门等级最高,其他依次降等。

⑥ 位于宅院内部的垂花门,通常处在二门的位置,以前檐挑出两根垂莲柱为形象特征,其屋顶采用勾连搭悬山顶,垂花门的面阔仅一间,它的进深反而大于面阔。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意义:

① 反映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的人文主义,对外封闭,对内交融。

② 突出表现等级关系,局形成长幼尊卑男女有别的“礼”的物化形式。

③ 纵深的、严整对称的组群布局,以居中的内院为主体,以长辈住居的正房为中心,既突出了父权的威势,也以端庄、凝重的氛围和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强调出主体空间的主旋律,纵深轴线在这里既是起居生活的行为主线,也是建筑时空的观赏动线,建筑的空间表现力得到了良好的展现。

④ 风水的制约与安居的需要吻合,巽位最安全,放大门;正房放在坎位(八卦)。

5.4.2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


天井式住宅(图3-77)形式特点:

① 平面采用对称式,但只有一条轴线,轴线上有门屋、轿厅、仪门、大厅、楼房等建筑,有的还有库房。水网地区,除轿厅外另设船厅。

② 天井式住宅太阳辐射少,占地面积小,是明清时期江南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住宅形式。


天井式住宅建筑特色:

① 梁架正贴为抬梁式,次间和边贴为穿斗式,使大堂室内空间开敞,楼高但结构稳定。

② 楼上立柱与下层柱并不对齐。

图3-76三进院四合院轴侧示意图

图3-77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照片














5.4.3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客家人的住宅,以群聚一楼为主要方式,楼高耸而墙厚实,用土夯筑而成,称为土楼(图3-78)。现今保存最好的为明代土楼。

客家住宅以大家族聚居为突出特色,主要表现在:

① 同宅、同楼聚居,而非仅仅聚居于同一村落。

② 多个同宗同祖的小家庭组成“同居异财”的聚居。而非“同居共财”的大家庭聚居。

③ 超大规模的大家族聚居,聚居规模可达近百户,数百人。

④ 平等聚居,土楼各户居住条件均等,无贵贱、辈分、等级之别。

⑤ 向心的聚居,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内聚性。


土楼在形制上有许多共同点:

① 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② 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③ 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按形式上,永定土楼分为圆楼和方楼两种。

以圆楼为例:中心为大厅,建祠堂,内一圈为平房,外一圈为2层,最外一环底层用作厨房、畜圈、杂用,二楼贮藏,一、二楼层对外不开窗(保护作用),三、四层为卧室,回廊相通各室,外环高大,但内环和祠堂低矮,因此内院各卧室采光通风均良好。共设3个出入口,各圈有巷门6个。


客家土楼技术特点:

① 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需高大厚实,厚度可达到1~1.5米,做法上可将竹筋、松枝放入生土墙,起加筋作用,再在土内配以块石混合,使得墙体在夯筑后更加牢固。

② 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

③ 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使空间开敞、通透,有利于空气流通。

④ 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利于防卫,又宜人用。

⑤ 选址重风水,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特殊时可朝东或朝西,但不可朝北。

⑥ 选址忌讳背水,可以选择背靠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的地段。


5.4.4河南巩县窑洞

中国有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广阔的黄土地带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黄土土质粘度较高,粘聚力、抗剪强度较强,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到明清时期,窑洞已成为黄土高原和黄土盆地农村住宅的主要形式。

窑洞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 靠崖窑(图3-79):直接依山靠崖挖掘横洞。靠崖窑的分布或一字排开,或层层后退呈台梯式布局,可以为二层或三层,面层则可以采用砖、石镶面保护。

② 天井窑:即下沉式窑洞,也称天井院、地坑院,一般在平坦的平原地带,没有条件作靠崖窑,只能就地挖下地坑,形成四壁闭合的下沉院,然后再向四壁挖窑。天井窑有6孔、8孔、10孔等不同规模。

③ 覆土窑(锢窑):不是挖掘原土成洞,而是用土坯、砖石砌出拱形洞屋,然后再覆土掩盖,独立式窑洞。

④ 在形式上,窑洞还有两窑并联、三窑并联、套窑、拐窑、母子窑等。

窑洞的特点:

① 就地取材,通过挖掘天然原土取得空间,砖木材料投入量少,造价极低。

② 节省能源,既节省结构用的材料能源,另外窑洞冬暖夏凉,又节省采暖能源。

③ 融入自然,没有外显的建筑体量,或是顺等高线布置,或潜隐在大片土原之下,充分保持自然生态的环境风貌。

窑洞的缺陷:洞屋潮湿,通风不良,安全性、持久性差,空间组合受限制等诸多缺陷。

图3-78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图3-79河南巩县康百万庄园靠崖窑群


5.4.5西藏囊色林主楼

主楼主要平面呈横长方形,东端前部又向东凸出一块。主体6层,局部7层,建筑面积共约1440平方米。


西藏囊色林主楼(图3-80)各层功能:

① 底层层高很大,约5米,内部由纵横的墙体分隔成10个空间,作贮存粮食用。

② 二层分隔成多间,为供贮存加工后的粮食、油脂、盐、糖、茶等食品的库房,也是供农奴缴租纳税的场所。

a) 三层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面部分是一间佛堂,中部有宽两间、深一间的空间直通顶层,它既是佛堂的通风口,也是上第四、五层建筑的内天井,用于通风采光。东面部分除厕所外,房间均为管家、佣人住所和手工操作间。

b) 四层西面部分为藏经室,东面功能同于三层东部。

c) 五层大部分是庄园主的起居生活用房,东面的北房为厨房,中央顶部开一天窗,以解决通风、排烟问题。厕所在东北角。

d) 六层中央是敞廊,东端两间为居室,厕所设在北部外作外挑式,其余为屋顶平台,是庄园主的户外活动场所。

 

西藏囊色林主楼建筑结构:

建筑上采用土木混合结构,主楼内外均为夯土墙,楼上内隔墙用土坯,建筑由木梁柱和墙体共同承重。东端凸出部分的外墙却用石块砌筑,石墙和土墙分界明显,是沿着土墙转角的收分向上砌筑的。这说明土墙和石墙部分不是一次施工完成的,明代及以前的建筑外墙多为夯土或土坯,明清以后,外墙多采用石块砌筑。

厕所的设置十分讲究,当时采用旱厕,因此要求上下层厕所蹲位处理办法采用错位使用,使上一层的粪便直落到底层的粪坑。这是当地特殊做法的代表。

主楼屋顶四周的女儿墙外皮,用“边玛草”垒砌成为边玛檐墙,这也是藏族特有的一种高等建筑的表示。

图3-80西藏囊色林主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