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

 

 

  我国古代曾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袄教、天主教、基督教、本教等宗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佛教建筑主要有佛教寺院、佛塔、经幢、石窟、摩崖造像等。

 

佛教主要分为三类:

① 汉传佛教——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其建筑小的称庵、堂、院,大的称寺。

② 藏传佛教——分布在西藏、内蒙、青海及甘肃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建筑多采用厚墙、平顶城堡式样。

③ 南传小乘佛教——分布范围较小,仅限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建筑平面与风格,与中土大相径庭。

 

佛教建筑的发展概述:

① 最早的佛教建筑:洛阳白马寺,寺院布局按印度及西域式样,以佛塔为中心,方形庭院平面。

② 汉末浮屠寺沿用白马寺平面形式,寺塔结构与殿阁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

③ 汉代佛教文化遗物,出现摩崖造像与石墓中的刻画像,还有个别铸于铜镜及绣作织物图案之佛像形象。

④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得到很大发展,并建造大量寺院、石窟和佛搭,其建筑与艺术的造诣也都达到很高水平。

   该时期佛教建筑采取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由塔、殿和廊院组成“前塔后殿”的序列,依旧突出佛塔主题。

⑤ 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佛教的另一大发展时期,佛学思想空前繁荣,但并未对中国佛教建筑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⑥ 唐武宗与五代的两次灭法,对旧有的佛教寺院、殿、塔造成破坏。

⑦ 隋、唐时期较大佛寺的主体仍是沿中轴线对称排列,殿堂成为全寺中心,佛塔则退居后侧自成另区塔院。

⑧ 南朝起佛寺在大殿、寺门之前建立双塔或建双塔,大寺庙除中央主要建筑外再划分出若干庭院,常达数十处之多。

⑨ 唐代晚期密宗盛行,产生了刻有经文的经幢,佛寺中出现十一面观音和干手于眼观音形象。

   钟楼的设置在晚唐庙宇中成为定制,一般位于寺院轴线的东侧,制度一直延续到明初,大概到明代中叶,才在其西侧建立鼓楼,并将二者移至寺前的山门附近。

⑩ 其他佛教建筑,如田字形平面的罗汉堂,最早见于五代;转轮藏创于南朝,现有遗物则以宋代数例为最早;而至迟于宋代律宗的寺院,又出现了戒坛。

⑪ 元代统治者提倡藏传佛教(喇嘛教),原盛行于西藏、蒙古一带,除了喇嘛塔和为数不多的局部装饰以外,对中土佛教建筑影响不大。

⑫ 明、清时佛寺更加规整化,大多依中轴线对称布置建筑,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

⑬ 明清塔已很少,转轮藏、罗汉堂、戒坛及经幢等仍有兴建,但数量少。方丈、僧舍、斋堂、香火厨等布置于寺侧。该时期佛寺已走向停滞。

 

3.1.1佛教寺院

(1)佛教寺院的形制与布局

① 廊院式

   佛塔为主的佛寺:在我国出现最早,随“天竺”制式。

   寺院以一座高大居中的佛塔为主体,周围环绕方形广庭和回廊门殿。

   寺院可分为以塔为心、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殿分离四种。

   佛殿为主的佛寺:最早源于南北朝的“舍宅为寺”(图3-34),基本采用我国传统宅邸的多进庭院式布局,利用原有房屋,多采取“前厅为大殿,后堂为佛堂”的形式。

② 纵轴式

   纵轴式是中国佛寺布局的主要形式,唐代以后,随着“伽蓝制度”的形成,佛寺的布局就完全被中国纵轴式的殿堂、院落所代替。

   “伽蓝七堂”(图3-35)--伽蓝音译僧伽蓝摩,意思指的是“众僧园”所居的寺院延至后世,虽然保持着中国式纵轴布局的形式,但伽蓝七堂被打破,有些大寺院还有两到三条的轴线。

③ 自由式

   随藏传佛教兴起而发展的寺院布局形式,多建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主要是由于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崇信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的建筑采用“都纲制度”。

图3-34南北朝舍宅为寺平面布局图

图3-35唐代迦蓝七堂复原透视图













(2)佛寺构架形式

  佛寺构架(图3-37)形式主要分为殿堂/楼阁型构架与厅堂型构架两种。

① 殿堂型、殿阁型构架,多用于大型的殿屋,其主要特点是:

  全部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叠。

  柱网层由外檐柱和屋内柱组成,外檐柱与屋内柱同高,各柱柱头之间以阑额联结,柱脚之间以地栿联结。

  铺作层由搁置在外檐柱和屋内柱柱网之上的铺作组成,铺作之间由柱头方、明乳栿等拉结,形成强固的水平网架,它起到保持构架整体稳定和均匀传递荷载的作用。

  屋架层由层层草栿、矮柱、蜀柱架立,各个椽缝与柱网层的柱缝,可以对准,也允许错位;

  殿堂型构架只须叠加柱网层和铺作层,即成为殿阁型构架。

  殿堂型构架的平面均为整齐的长方形,定型为4种分槽形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厢斗底槽。

1)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2) 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

图3-37唐代佛光寺大殿                            图3-38五代福建华林寺大殿


3.1.2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梵文称作stupa,译作窣堵波、浮图、佛图、浮屠等。

  窣堵坡原是古印度埋葬尸骨的坟冢:方形合基,半圆形覆钵,上置宝厘、相轮。佛塔最初的功用是埋舍利子。

  随着佛教传入的佛塔与我国传统的楼、阁、阙、观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塔形式。

  塔的基本构造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舍利塔会有地宫部分。

(1)佛塔的分类

按材料分类:

① 木塔(早期)

  最早的木塔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最早(辽)完全用木的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② 砖塔、石塔、砖石塔、琉璃塔

  最早的双层塔壁砖塔是五代时期的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最早的琉璃塔是宋朝的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最早的砖塔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③ 砖木混合塔

  塔心用砖石,外面用木,如平座

  杭州保俶塔

④ 金属塔(铜塔、铁塔)

  湖北当阳玉泉寺铁塔、陕西五台山显通寺双铜塔

按形式分类:

① 楼阁式塔

  早期楼阁式木塔和仿木的砖石塔只用一层塔壁结构,后来改用双层塔壁并加固,塔身强度增加。

  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落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② 密檐塔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大多不供登临远跳意义,与楼阁式塔不同。

  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这类塔在我国最早的实例是北魏河南登封崇岳寺塔。

③ 单层塔

  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

④ 喇嘛塔

  喇嘛教系佛塔,也叫覆钵式塔。喇嘛塔分布地区以西藏,内蒙一带多,多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形式出现。

  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明代起塔身变高瘦,清代又添焰光门。

⑤ 金刚宝座塔

  喇嘛教系或小乘佛教系佛塔,它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个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于中间的一塔比较高大,而位于四角的四塔相对比较矮小。

  仅见于明清两代,为数很少。台上塔的式样,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

⑥ 傣族佛塔

  小乘佛教系佛塔,傣族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民族风格,塔多单建,亦有群建者。现存实例均未早于明代。

⑦ 过街塔和塔门

  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门洞可以通行。元朝开始出现。

按结构类型分类:

① 空筒式(图3-39)

  空筒式塔四面承重,塔的中部不承重,用来安置佛像。每层有木梯相通,层层开窗,登楼可俯瞰江城风貌。

② 塔心柱式(图3-40)

  多出现于砖石塔,外部实砌,中部实砌承重,留有四面过道和内部环形通廊。部分塔心柱式塔使用空间仅为一至二层,不可登高。

③ 套筒式(图3-41)

  结构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双重套筒式有两重回廊,内部空间丰富多样。

图3-39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平面

图3-40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图

图3-41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按功能用途划分:

① 佛塔:收藏佛物;

② 墓塔:收葬高僧;

③ 文峰塔:纪念事、人;

④ 风水塔:镇风镇水;

⑤ 瞭望塔:料敌作用。

3.1.3经幢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刻经文(基本为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经幢始见于唐,宋、辽得以发展,元以后又少见。

  唐代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也较简单。下有须弥座,承以刻陀罗尼经文的幢身,上覆缨络宝盖,再置八角短柱、屋盖、山花蕉叶、仰莲及宝珠。

  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基座、幢身均分为若干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3.1.4石窟、摩崖造像

(1)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石窟后部设一座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雇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石窟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由于统治阶级倡佛,在全国各地兴建了不少石窟。

  石窟的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另道教亦建有若干石窟,但规模甚小,均建于隋至宋间。

中国石窟的类型:

① 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

② 佛殿型:以佛像为主;

③ 僧院型: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立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① 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② 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

③ 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④ 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

⑤ 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2)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大多以石刻为主要内容的佛教造像,其特点是造像或置于露天(有的上覆木架构建筑)或位于浅龛中,多数情况下均以群组形式出现,有时亦与石窟并存。

  摩崖造像表现手法多为圆雕,或高浮雕,浅浮刻甚少(多作为背景供衬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