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发展

 

  囿是园林的起源,供帝王狩猎、兼作宫廷的膳食和祭品的供应。

  囿包括动物养殖和植物种植,反映了原始集体社会的生活方式。

  台是早期园林中的主要构筑物,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台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秦汉的神仙传统,以供权力的物化。

  狩猎、农牧和通神求仙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早的功能。

  皇家园林是这个时期造园的主流,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

  私家园林已见文献记载,但数量少且摹仿皇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两者之间尚未出现类型上的区别(图3-44)。

 

4.1.1、文明社会初期:先秦、两汉

  在文明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环境只看作是畋猎、渔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

  汉代以前园林前身为“囿”、“苑”、“台”等,台上有建筑物则称“台榭”,是供帝王游娱、阅军、远眺之用的建筑物。

  后来离宫也称台,如春秋时楚国的章华台、乾溪台,吴国的姑苏台,越国的离台、燕台等,都是京城郊外山区的离宫。

  汉代的帝苑以长安西郊的上林苑为规模最大,属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除建大批宫殿外,还收集全国各地珍奇果木禽兽。

  两汉时期,“一池三山”的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三山”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东海仙山,“一池”即太液池)占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建章宫的苑林区--上林苑,在此时期建成。上林苑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一池三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从此成为历来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

 

4.1.2园林转折期:汉末、魏晋、南北朝

  汉末至南北朝混乱和痛苦,人们厌恶社会,期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儒家思想此时受到冷落,道家大行其道,清谈和玄学成为士人风尚,对个性追求的觉醒激发了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山水审美意识得以培养。

  山水审美观以及外化成果-山水诗、山水散文、山水画、山水园林四种艺术也由此诞生。其间,东晋和南朝起决定性的作用。

  晋室南迁,中原士大夫大量逃亡江南,他们于乱世颠簸,在江南山水里寻图安适生活,讴歌自然,山水诗画也得以发展(图3-45)。

  帝王造园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欣赏趣味也向追求自然美方面转移,南朝帝王宗室将山水的欣赏与追求作为时尚,因而苑囿风格也有了明显改变。

  汉代以前盛行的畋猎苑囿,开始被大量开池筑山、以表现自然美为目标的园林所代替。

  本时期的另一个新发展就是出现了城郊风景点。江南许多城市在城墙或高地上建造楼阁远眺,成为继承台榭发展而来的风景观赏建筑。

 

  功能层面,狩猎、求仙和通神功能已基本消失或仅保留象征意义,游赏成为主导功能。

  造园活动逐渐普及民间;私家园林形成,出现民间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舍宅为寺)。

  园林艺术创作的发展由宏大转为小巧由粗放变为精致,重点由写实转变为写意与写实。

图3-44阿房宫复原图

图3-45西晋金谷园雅集


4.1.3园林第一个盛期:隋唐

  隋、唐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呈现出以下三点景象:

① 帝王宫苑的兴作极盛,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频频营建;

② 私家园林的兴建日趋频繁,以盛唐贞观、开元间的洛阳、西安两地最盛。

  除城内宅园外,在郊外山野泉清林茂之地建别墅之风也颇盛;

③ 城市和近郊的风景点有明显发展。

  长安城的曲江成为行它御苑兼具公共游览的胜地。

  各州府所在城市着手开发城郊风景点,杭州、桂州、永州等都以城郊景胜著称。

④ 园林景胜从都城向地方城市扩散,造园规模从小型化,造园意趣转向小巧精致(图3-46)。


4.1.4园林的成熟与高潮:两宋

  中国古典园林在两宋进入成熟期,在中国古典园林史上是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阶段(图3-47)。

  商业熏染下的宋朝,讲究饮食服舆和游赏玩乐,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大兴土木、广建园林。

  两宋园林以皇家、私家、寺观园林为主,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

  作为完整的园林体系,内容和形式均趋于定型,造园的技术和艺术达到历来的最高水平,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

  两宋时期,《营造法式》和《木经》等建筑工程瑰宝,加以树木和花卉栽培技术、嫁接和引种、叠石技艺提高,科学技术为园林的广泛兴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辽金时期园林受两宋技艺与文化的传承,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准。

两宋园林的总体特征:

① 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② 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影响

③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而更进一步文人化

④ 公共园林更加活跃、普遍

图3-46唐·王维《辋川图》

图3-47北宋古画中对琼林苑的描绘
















4.1.5园林第二成熟期:元

  元代园林(图3-48)为成熟期的第二个阶段。

  中央集权制强化影响下的大规模富丽皇家园林规模。

  儒商兴起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园林无论从审美、形式、内容发生变化,以享乐为主的市民园林与陶治为主的文大园林对立,促进造园的发展。

  审美的世俗化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百花争艳阶段的到来。

  景题、匾额、对联的文字表达更加普遍。

  园林艺术比以前更密切地融入诗文,园林的意境更加深远。

  元代园林呈现出“一大一小”的特点:

① “大”指北方的皇家园林,大都建于都城郊外,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兴建。

  其建筑宏伟,色彩丰富,且十分重视园林景面的布置,使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地集于一处。

② “小”指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不仅是文人对山水的向往,元代的开放政策使佛教禅宗盛行,寺庙园林造园也更加突出。

图3-48元代有关皇家园林的相关描绘资料

图3-49明代有关皇家园林的相关描绘资料













4.1.6园林高潮后期:明清

明代:

  明代皇家园林更加显示出皇家气派,其规模之大和建筑的富丽堂皇是前代所无法相比的。

  明朝中叶以来,由于经济发达,因而私人造园活动大为兴盛,这种情形延续到清朝,成为中国私家园林兴建的全盛时期。

  晚明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官员与士大夫开始大兴土木建造私园,推动了私家园林的发展。

  佛教禅宗盛行,寺庙园林造园也更加突出,寺观园林由世俗化更加进一步公开开放,成为庶民百姓进香游览之地。

  明中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私家园林的造园活动和市民园林的兴盛,民间造园活动频繁,造园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丰硕成果。

  在江南地区涌现大批造园家,如计成、张南恒、张然父子等。特别是计成的《园治》。

  在园林叠山的技艺方面,明代出现多种流派,极大的丰富了造园艺术的内容,形成园林创作活泼的生动局面(图3-49)。


清代:

  康乾时期是皇家园林的全盛时期,康熙中叶以后兴起皇家园林的建设高潮。

  乾隆、嘉庆年间建设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彰显皇家气派。

  清代皇家园林的重点在离宫御苑,主要成就为融糅江南意味、皇庭气度、自然美姿为一体。

  著名的是 “三山五园”,五园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私家造园(图3-50)更加兴旺,条件和表现有:

① 建筑融南北之特色,兼具南北之长二独具一格

② 特别讲究叠山技巧,当时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

③ 花木品种多,园艺技术发达,盆景独具一格。

  清初北京城内兴建大量王府及王府花园,规模比一般宅园大,也有不同于一般宅园的特点,是为北京私家园林中的一个特殊类别。

  北京西北郊有很多赐园,沿袭明代别墅园林的格局,以水面作为园林主体,因水而设景。

图3-50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绘卷


4.1.7园林发展总结

理景的普及化

园林功能生活化

造园要素密集化

造园手法精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