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建设

4.4.1风景建设的性质与规模


风景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类:

邑郊风景名胜:位于城市近郊,可朝往而夕返,便于市民游览。数量也最多,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处至数处。实际上是古代城市的郊区公园,如苏州的虎丘、石湖、天平山、灵岩山,南京的莫愁湖、玄武湖、钟山、栖霞山、牛首山,杭州的西湖、灵隐、西山等。

村头景点:结合村头山水地形建造文化活动场所,如文会馆、书院、文昌阁、戏台以及祠堂、牌坊、路亭(休息亭)、桥梁、园林、风水林,形成风景优美的文化休息中心,

多见于皖南、苏南、浙东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乡村。

沿江景点:沿江城市为了突出自身形象,也为了便于观赏大江风光,多着意修建沿江风景点。

名山风景区:如东、西、南、北、中五岳;佛教四大丛林、四大名山等。(图3-56)。

公共游览的场所:如北京什刹海、济南大明湖、绍兴府山等。

风景名胜地的共同特点:

公共性。即对各阶层开放,不同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之属少数人所有,为少数人服务。

综合性。奇峰山景、江河水景、竹树林景、地貌奇观,自然景观丰富;还有掌故传说、宗教圣迹、名人游踪、诗文题咏等人文景观,兼容诸多文化因素。

持久性。风景建设资金来源于宗教的投入和各地富商、豪绅的捐助等多种渠道,因此能保持长盛不衰,即使遭受破坏,也能得到恢复。


4.4.2风景名胜区发展动因

各种大小风景点、风景名胜区之所以能得到广泛发展,其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礼制——中国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的制度。

宗教——“天下名山僧占多”。几乎所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地都有佛、道二教的寺观、庵堂,宗教活动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与发展。

风俗——汉代以前,我国已有在春天去水边灌濯祭奠以求去灾降福的习俗,称为修楔。修楔演绎成的春游在唐宋以后仍很盛行(图3-57)。

标榜政绩——唐宋是我国风景建设的繁盛时期,郡邑的守臣们不再把风景建设视为游乐之需,而是政通人和、治绩斐然和“智”、“仁”之德的一种表现。

开山采石——在中国古代却有利用开山采石创造出风景名胜地的骄人业绩。

崇饰乡里——江南地区乡村史上入仕者和经商者众多,经济富裕,文风昌盛。官僚富商 “衣锦还乡”,都热衷于家乡的住宅、祠堂以及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图3-56湖南张家界天门山风景区

图3-57兰亭修禊图


4.4.3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

风景建设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人为加工只是对自然的因顺、疏理,绝不用人造物破坏自然景观,与园林工造景为主有本质区别(图3-58)。

各类风景建设因其具体情况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和手法:

巧于因借

“因”指整个环境:因山而成山地风景;因水而成水域风景。

“借”即借景,和园林借景含义相同,但因处于自然景观环境,因此远借、近借、应时而借的效果更好。

旷奥兼用

旷”的景色通过创造“极目千里”的感受能给人以豪迈奔放、悠然遐想;

“奥”的景色给人以深邃奥秘、变化莫测的感觉,可使人产生寻幽探奇的兴趣。

“旷奥”组织的办法主要利用游线,力求做到旷奥相间,充分发掘风景资源的潜能,以达游观效用。

塑造意境:

1) 空寂出世——通过标塔殿、藏经幢、隔庭院等方法烘托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

2) 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

3) 标帜意蕴--题记、碑刻和摩崖石刻等题咏诗文追求景观意境。

图3-58风景建设——山水清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