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建筑

2.1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及背景

2.1.1历史分期

  现代中国这个时间段是指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1999年的50年,而这50年的建筑历史则被分成两大时期:自律时期和开放时期。所谓自律时期是由于历史环境的原因,中国人民不得不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完成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任务,或者说是在有限度地对世界某一部分开放而主要依靠对6亿人民的严格要求,统一步伐、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完成这一任务。而自70年代末开始,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国家进入新的转型期,因此称为开放时期。


自律时期分为四个阶段:

① 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初兴阶段

  这个阶段从1949年到1952年,是经济恢复的阶段。

② 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阶段

  前两个阶段中有三方面问题值得探讨:

1)学习苏联经验的得与失

2)民族形式与国际式的纠葛

3)反右斗争对建筑创作的影响

③ 从大跃进到设计革命——再探索与挫折

  第三个阶段为1958年到1965年,从大跃进运动到设计革命,这一时间段的中国充满了豪迈之情,充满了勇气,充满了上下求索的精神,虽然导致了1960年后连续3年的后退,仍未放弃这种探索。

④ 文化大革命阶段——全面倒退与局部突破的阶段

  这个时期为1966到1978年。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虽然是一场灾难,但五年计划并未终止。运动是在经济进入稳态运作阶段后爆发和进行的,且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建筑文化即使将它的观念形态部分剥夺干净,工程技术部分及相应的规范文化仍然因社会需要而存在。另一方面,同样出于政治的考虑,一批援外工程、外事工程、窗口工程如外国驻华使馆、广交会建筑、涉外宾馆、涉外机场等被要求期限完成。


开放时期的建筑发展:

  这个时期自1979年至1999年,20年中,建筑业内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仅施工项目的投资与管理已通过市场招标、承包贷款等制度异于计划经济时代,建筑设计的体制也在80年代实行企业化管理,90年代发展集体所有制及民营的设计单位,并推行注册建筑师制度、注册工程师与规划师制度,推行了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尤其是房地产业从建筑业中分化出来,成为住宅等建筑活动的杠杆,物业管理也成为促进提高设计水平的重压因素。


2.2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

2.2.1工业及交通建筑

  工业建筑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宠儿,就类型而言,在近代中国工业的类型上有所增加,而规模和水平则是大大拓展了。80年代,工业建筑出现以工业园命名的环境整洁优美、设施先进的工业区(图4-23),包括专用工业建筑和通用工业厂房。在交通建筑方面,地铁、铁路、公路均有所发展。

图4-2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外景

  50年代和60年代,工业建筑大力推行标准设计,推广装配式建筑方法,广泛推广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来又推出轻钢结构,节约了当时十分宝贵的钢材和水泥。

  60~70年代,顶升法及无梁楼板在多层厂房中使用。

  80年代以后,建筑材料工业发展,钢结构及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多,夹芯彩钢板在工业建筑中大量使用。大跨度的立交桥中双向预应力厢式结构在中国推广,航空站则直接与国际接轨,采用各式新型钢网架和钢管等结构形式(图4-24、25)。

图4-24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

图4-25南京禄口机场航站楼内景


2.2.2居住建筑

  50~70年代初,居住建筑主要是多层住宅楼,多层住宅皆为砖混结构,有时成片为居住小区、工人新村等(图4-26)。

  80年代后标准逐渐提高,通用设计改进,对家用电器的使用纳入设计考虑中。大力推广墙体改革,以争取淘汰粘土砖,从而减少对农业用地的破坏,空心砖成了标准砖的替代物,并由此开始了节能建筑设计运动。

  90年代注重大起居室、小卧室,较大的厨房与卫生间,出现双卫生间,注意了日照、防火等质量和安全的要求,空调进入家庭。不仅高层,连多层也常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寓之外又有别墅、度假村之类。大城市中高层日多,物业管理逐渐推入社会(图4-27)。

图4-26上海曹杨新村

图4-27深圳百仕达花园住宅

 


2.2.3普通公共建筑

  50~70年代,普通公共建筑在传统的领域中萎缩,而在特定的领域中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及计划经济下的低工资、低消费有关。在商业建筑中,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超大型商场。在众多的城市中出现使用条码和收款机的超级市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商业街。车站、旅馆、办公楼、过街天桥、地下行人道中都出现了商业建筑。这一切无疑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休憩建筑多数情况下结构并不复杂,因艺术性、新奇性、舒适性等使之成为建筑师用武之地。

  办公建筑自清末起就从威仪型向功能型转化,但对“威仪”的热衷始终贯穿着中国现代的办公建筑。商务办公楼,即写字楼则是80年代发展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在大城市中包含各种服务的综合办公楼日益增多。会议中心或结合展览的会展中心在90年代后期,在发达地区登场。

  信息与传媒建筑是80年代后随着信息业及传媒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北京、天津及上海电视塔的修建使昔日的构筑物已纳入建筑设计的工作领域。城市传媒业的总部大厦成为当地建筑的明星。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桁架设计经验的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是采用空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图4-28)。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肥柱的时代结束,建筑师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创造机会。

图4-28天津港保税区区门标志


2.3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2.3.1发展概况

  1949年以来的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同中国社会发展一样,坎坷曲折。两个马鞍形,几上几下。概括起来,大致以1978年改革开放前后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自律时期和开放时期。细分则可划为四个阶段:

① 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1949~1952年)

② 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1953~1957年)

③ 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年)

④ 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迅速发展(1978~2000年)


2.3.2自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949年后的规划与建设与30年代南京等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完全不同,它是以工业建设为主要目标,以苏联模式为蓝图,以各级政府及中央各部属单位为实施机构,以政治与行政领导为决策主体大规模进行的。其中尤以新兴工业城市、首都北京建设及1965年后的“三线”城市建设最具特色。

① 新兴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东北地区以及华北、西北一些大城市建设大型工业项目。这些地区之所以被重视是因为:第一,重工业基地的基本格局、各种相关设施依然残存,有可能以此为基础重新建设;第二,便于得到苏联在机械设备方面的援助,且易于运入;第三,当时中国与美国处于严峻的敌对关系,工业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得不以内陆地区为布局目标。

② 政治中心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新首都的最初构想

2)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阶段

3)总体规划方案趋于完善

4)规划方案的重大修改

5)总体规划方案暂停执行

③ “三线建设”中内地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第一种为集中建设的城市,如攀枝花市是有30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虽然比较成功,但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种是工业靠近原有城镇布置,促进原有城镇的改造和发展;

  第三种是工厂进山进沟分散布置,形成许多小工业点和工人镇,犹如天女散花,星罗棋布。


2.3.3开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发生了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变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沿海新兴城市、城市新区以及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① 沿海新兴城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实践

图4-29深圳市区用地现状图(1987)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新兴城市与新市区的建设令人瞩目。设立特区与开发区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新兴城市和城市新区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有6个由经济特区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和地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这一时期的新城建设不仅类型较多而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在规模、等级上呈现明显的梯度。但是由于开发建设较快,缺少宏观调控,造成盲目建设的局面。深圳(图4-29)和上海浦东新城是典型的代表。

② 旧城改造

  旧城是指城市建成区中某些经济衰退、房屋年久残旧、市政设施落后、居住质量较差的地区。为了使其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达到振兴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这种情况称之为“旧城改造”或“更新”。

③ 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空前的城市开发建设,使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到一个严峻的新时期,保护的中心渐渐从文物建筑向历史街区、乃至整个历史城市扩散,形成了由“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所构成的较为完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图4-30)。

图4-30安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总图


2.4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2.4.1自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

① 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

  50年代初期,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产生了一大批以历史主义即从历史传统中发掘建筑语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重庆西南大会堂(图4-31,古典形式方案)

  建筑师:张嘉德

  设计手法:复古主义

  与此手法类似的还有长春地质宫,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大楼等。

② 务实与求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但步伐小,反浪费运动前后,不少人作更多种的探索,既有针对特定环境的探索(即今日所说的文脉的部分内容),也有从设计意念上的探索。

  人民英雄纪念碑(图4-32)与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建筑师:梁思成(人民英雄纪念碑)、李光耀(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

图4-31西南大会堂(现重庆人民大会堂)

图4-32人民英雄纪念碑

③ 政治因素与建筑作品

  国庆工程或曰十大建筑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前在北京兴建的系列大型项目的俗称,所包含的项目内容在计划时有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及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饭店、国家剧院、科技馆、美术馆。


2.4.2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

① 域外建筑师在中国的作品

  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图4-33)是最早的“输入品”。香山饭店是一处新古典主义的作品,显示了浸润过这位大师少年时代的江南文化和大师驾驭并仔细推敲过的现代主义成果的交融。随着岁月流逝,香山饭店所体现的创作方向,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连同它的菱形窗、白墙、灰色线条等成为人们竞相效仿的对象。

② 中国建筑师的实践与思考

1)中国特色的再探索

2)南国新风与深广建筑师群

3)时代技术美的追踪

4)在结合的层面上开拓

5)新古典风韵的创造

6)地域文化的表达

  此为一大潮流,不妨简称之为新地方主义。

  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莫伯治、何镜堂)

图4-34香山饭店外观及中庭

图4-36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

③ “欧陆”风

  “欧陆”风不是指那些出于旅游需要的欧陆风情园、度假村,是中国90年代房地产业运作时不断出现的一个字眼,一种潮流,虽然建筑专业圈中使用时含着一种贬意,而房地产商们则觉得这一字眼既说明了他们心中计划向社会推出的形象目标,也包含了并非不给设计者余地,并非允许建筑师不顾造价一板一眼搞欧洲古典主义的另一层意思。

④ 建筑遗产保护

  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及旅游业兴旺的地区,建筑遗产资源不再被看成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被看成是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对世界和中国文明形成的贡献,看成是所在地区的个性与历史由来的表征。随着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中国政府接受并承诺执行的原则,建筑遗产保护工作将成为建筑师的重要工作领域。

2.5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

2.5.1建筑教育

① 50~70年代的建筑教育

  1952年根据苏联的强化专业训练的教育模式,结合中国加强对教育领导的需求,中国高等学校进行了一次全国规模的大调整,中国新的建筑教育格局由此形成。

这个时期的教学骨干力量是以第一、第二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为核心,以在5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教师为骨干和基本力量来开展的,他们虽然在体系的源头上属于欧美的折衷主义或是现代主义,但经多年与国情的磨合,到了50年代和6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复合型的、有强烈的实践理性精神的折衷主义。他们在实际上倾向于将建筑看成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② 80~90年代的建筑教育状况

  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随着大规模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原已停办建筑学专业的学校迅速恢复专业及恢复招生,同时,许多未办过建筑学专业的高校也纷纷开设专业以至开办建筑系。

  80年代开始成立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国建筑教育给予指导和组织相关活动,最重要的活动是组织大学生的设计竞赛,大大推动了各校的教学热情和竞争精神。同时制定了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五年制和四年制)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讨论稿)。

  90年代初,我国开始制定国际通行又结合国情的注册建筑师制度,并于1996年开始实行。90年代的经济振兴阶段使建筑教育置身于同市场经济的更密切的联系中,经济因素对教学体制给予了更大的影响,基本建设的潮涨潮落也使学校的教学秩序产生一次次的震荡。


2.5.2建筑学术活动

① 建筑学会及其活动

  1954年10月中国召开了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时任建工部副部长的周荣鑫任理事长,梁思成、杨廷宝任副理事长。受文化革命等错误政策的影响,到80年代学会的活动才恢复正常,到1993年第七届理事会后各分会包括工业建筑分会、住宅分会、园林分会、建筑历史分会等才逐渐健全。

  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国建筑发展历史的著作,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成果,是20世纪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工作的里程碑。以梁思成为首的学者们的成果《营造法式注释》和以刘敦桢为首的学者们的成果《苏州古典园林》也是20世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的巨著。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是中国也是世界建筑界的重大事件。中国建筑师作为会议东道主和主要组织者为会议作出了贡献。

② 注册建筑师制度与工作机制

  1996年,在考察了美、欧、日等地区的注册建筑师制度并研究了中国的设计院制度后,制定并推广了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考虑了向国际规范靠拢的发展趋势,强调一定等级的建筑要由一定等级的注册建筑师担任设计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并承担相应的技术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为向项目经理制度过渡作了技术与法规上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