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1 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旧石器时代的建筑主要为洞穴和巢居,在潮湿低洼地区以防虫蛇。

  新石器时代的建筑主要可分为长江流域建筑和黄河流域建筑。


1.1长江流域的建筑状况

  长江流域,“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已发展成干阑式房屋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为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采用榫卯技术构筑的木结构房屋实例。

  遗址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带有榫卯,有的有多处榫卯。

  余姚河姆渡遗址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1.2黄河流域的建筑概况

  黄河流域,土质均匀含石灰质,壁立不易倒塌,适合建造居穴。

  穴居发展为广泛的居住形式,从竖穴发展到半穴居,再发展为地上的木骨泥墙房屋。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和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分类:仰韶时期房屋主要有方形或圆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

  做法:墙体和屋顶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在室内用木柱做支撑,柱一至三四根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未规律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呈“吕”字型,外室设有窖穴。

  在建筑技术方面,普遍在室内地面上涂抹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室内收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龙山住房遗址“吕”字形穴居



1.3祭坛和神庙两种祭祀建筑

  浙江余杭县祭坛遗址为土筑的长方坛。

  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的三座祭坛为石块堆成的方坛和圆坛。

  辽宁建平县一座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原始人已具备建造水平,开始创造宗教建筑以敬畏神明,进而发展为多重空间建筑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

余姚河姆渡

                 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