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

2.1夏(前21世纪--16世纪)

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区是在嵩山附近的豫西一带。

夏朝筑城方法比较原始,用卵石作夯具构筑。

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图2-4)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殿堂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对应、各间面阔统一。

其中一号宮殿规模最大,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


2.2商(前16世纪--11世纪)

商朝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商朝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 甲骨文产生,开始有一些商朝建筑的记录。

② 商代夯土技术已趋向成熟,木构架技术发展与进步大。

③ 商朝的城市出现了宫城、内城、外城的布局。

④ 商朝后期出现手工业、居住、墓葬功能,但并无严格划分。

⑤ 王室居住区东西向布置,有庭院功能,出现轴线和三进序列,出现疑似祭祀场所。

⑥ 宫室周围发现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的穴居。

⑦ 案例: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图2-5)

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外城于后来扩建。

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3层,均为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商初单体建筑遗址。

图2-4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平面

图2-5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平面

图2-6周王城图“九经九轨”


2.3西周(前1046—771年)

西周建造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

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

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西周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 形成了建城的规制,对我国古代都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6) 。

② 院落式建筑出现

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图2-7、8)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形制严整,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用廊连接前堂与后堂。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③ 瓦的发明。

瓦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意义重大。

瓦的质量逐渐提高,出现了半瓦当。(图2-9)

图2-7陕西歧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复原图

图2-8陕西歧山凤雏村建筑遗址平面图

图2-9陕西歧山凤雏村建筑遗址中出土的西周瓦(据《陕西古建筑》)


2.4春秋(前771—476年)

春秋时期使用铁器和耕牛,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出现大量贵族私田,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系形成,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

春秋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 夯土筑城。春秋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夯土筑城”成为当时重要的防御手段,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筑城的标准方法。

② 高台建筑兴起,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

③ 瓦的普遍使用和砖的出现。在各地春秋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板瓦、筒瓦以及半瓦当、全瓦当,至迟在春秋已开始使用砖。

④ 建筑装饰与色彩更为发展,而且有了严格的等级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