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到后现代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中,现代主义建筑潮流走向世界,在世界主要城市中都有它的踪影,现代主义建筑在世界建筑中成为主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现代主义建筑怀疑、指责的声浪也渐渐兴起。后现代开始重新关注个性与差异性,对现代主义千篇一律的形式与思想开始提出质疑与批判。

1.1CIAM解组

  1947年,CIAM在英国布瑞基瓦特(Bridgewater)召开战后第一次即组织成立以来的第六次会议。本次会议CIAM的目标是创造既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形体环境。

  1951年,在英国霍德斯东(Hoddesdon)召开CIAM第七次会议,强调要满足人们对纪念性、愉悦、自豪和兴奋等情感上的需要。

  1953年,在法国普罗旺斯(Aix-en-Provence)举行的CIAM第九次会议,以史密逊夫妇(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及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为首的一些年轻成员对老一辈的城市观念提出系统的批评,认为为城市定出四大功能的“功能城市”观念是简单化的理论,是无视人的心理感情的僵硬的“理性主义”产物。这次会议决定有史密逊夫妇等草拟将要召开的CIAM第十次会议的主旨报告。这个报告草拟小组被称为“第十次会议小组”(Team Ten)。

  1956年,CIAM在南斯拉夫的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召开第十次会议。

  1958年,P·约翰逊改变立场,宣布要同他素来崇拜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分道扬镳。

  CIAM组织于1959年在荷兰奥特洛(Otterlo)的一次集会上正式宣告解散。

  建筑评论家P·布莱克(Peter Blake)在1958年的美国《建筑论坛》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对流行一时的许多现代主义建筑的口号和原则加以质疑。建筑评论家哈斯克尔(D.Haskell)也指出建筑师的创作与普通人的情感需要存在差距。

1.2、批判现代主义的著作

  1961年,J·雅各布斯出版《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对功能城市、花园城市等近代多种工业化城市规划思想公开挑战。

  1966年,R·文图里所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批判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建筑所应有的特殊性,提倡向历史学习。

  建筑师A·罗希《城市建筑》鼓励重新审视历史价值,尊重地方传统与城市文脉。

  1969,h·法赛发表《为了穷苦者的建筑》。

  1975年,柯林罗《拼贴城市》

1.3、后现代时期出现的新思潮

  C.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等——结构主义哲学(Structuralism)

  M.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现象学(Phenominism)理论

  M.福科(Michael Foucault)与J.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解构主义哲学(Deconstruction)。

1.4、后现代早期建筑实践

  ①英国伦敦老码头改造(Dockland, London)

  ②阿姆斯特丹阿尔迈尔新区建设

  ③鲁汶大学医学院住宅楼

  ④帕本德莱希特支撑体系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