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高层建筑发展过程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电梯发明与新材料新技术----高层建筑不断出现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结构体系----高层建筑出现新的高潮
高层建筑发展的特点:高度增加,数量增多,造型新颖。
3.2、5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活动
·“板式”风格:平面形式一字形、T形、H形、弧形。
1950年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39层,设计人哈里森(W.K.Harrison)等。
1952年纽约利华大厦,22层,SOM建筑事务所设计。
1956~1958年纽约西格拉姆大厦。
·塔式----减少风荷载的影响,平面形式三角形、方形、矩形、圆形、多瓣形、Y形、十字形。
1964~1965年芝加哥马利纳城大厦(Marina City),60层117米高,设计人戈德贝瑞(Bertrand Goldbery)
1979年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旅馆(Peach-tree Center Plaza Hotel, Atlanta)70层,设计人波特曼(John Portman)
3.3、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①钢结构体系:
A.剪力桁架与框架相互作用的体系;
B.有刚性桁带的剪力桁架框架相互作用体系;
C.框架筒体系;
D.对角桁架柱筒体系;
E.束筒体系。
②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A.抗剪墙体系;
B.抗剪墙框架互相作用体系;
C.框架筒体系;
D.套筒体系。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
·西尔斯大厦
3.4、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高层建筑
①标志性----城市的主要标志
美国费城自由之塔(The Liberty Tower, Philadelphia, 1984~1991年),设计人建筑师H.杨(Helmut Jahn)。
马来西亚吉隆坡双塔大厦(The Petronas Towers, Kuala Lumper, Malaysia, 1995~1997年),设计人美国建筑师西萨·佩利(Cesar Pelli)
②高技性----体现高科技时代的特点
香港新汇丰银行大厦(1979~1985年),设计人N.福斯特
伦敦劳埃德大厦(Lloyd’s of London, 1978~1986年),设计人罗杰斯
日本大阪新梅田空中大厦(Umeda Sky Building, Osaka, Japan, 1989~1993年),设计人原广司(Hiroshi Hara)
③纪念性----隐喻或象征,取得永恒的纪念形象
东京都厅舍(The New Tokyo City Hall, Japan, 1986~1991年),设计人日本建筑师丹下建三。
法兰克福商品交易会主楼(Exhibition and Office Complex, Frankfurt, Germany, 1980~1985年),设计人昂格尔斯。
④生态性----注重自然环境等因素
达摩拉办公楼(Dharmala Office Building, Jakarta, Indonesia, 1990年),设计人P.鲁道夫(Paul Rudolph)
马来西亚MBF大厦(MBF Tower, Penang, Malaysia, 1994年),设计人哈姆扎和扬(T. R. Hamzah & Yeang)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Commerzbank, Frankfurt, 1994~1996年),设计人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
⑤装饰性----外表装饰
法兰克福DG银行总部大楼(DG Bank, Frankrurt, Gemany, 1986~1993年),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⑥文化性----表现文化历史特征----后现代主义惯用的手法
路易斯维尔休曼那大厦(The Humana Building, Louisville, Kentucky, U.S.A.1985年),设计人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