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斑斓的饰面技术

 

两河流域下游古代建筑的饰面技术和相应的艺术传统对其后的建筑产生了广泛与重要的影响。

4.1、起源与演变

  两河流域由于经常受到暴雨的影响,为了土坯墙免受侵袭,墙体底部保护构建。

  在公元前四千纪,开始采用12cm的圆锥形陶钉保护墙体,早期图案模仿芦苇,之后有了花朵与动物等图案。(图4-1)

  在公元前三千纪之后,多用沥青进行墙面保护。为了防止沥青被暴晒,在沥青外贴上各色的石头和贝壳。同时也有采用砖、石垒或者石板贴面等材质做墙裙,以及在上面做浮雕等。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奥贝德(Tel-el-Obeid)的一座庙,综合了各种装饰手法和题材。墙脚上等距离地砌着薄薄的凸出体,表面由陶钉的玫瑰形底面组成红、白、黑三色的图案。多数装饰采用木胎,铜皮包围的方式,贴上贝克、红宝石和彩色石头等。


4.2、琉璃砖

  土坯墙的保护和建筑物的彩色饰面因为有了琉璃砖而大大提高。

  公元前三千纪,两河流域下游发明了琉璃。公元前六世纪前半叶建设的新巴比伦城,重要的建筑物大量使用琉璃砖贴面。

  琉璃砖的主要饰面题材:动物、植物以及花饰等。

  饰面的构图分为两种:一种整面墙为一幅画,上下分几段处理。另一种墙面均匀的排列一两种动物像,不断重复。(图4-2)


4.3、装饰题材

  装饰题材多采用动物、植物和花卉等题材作为装饰,代表的有人首翼牛像。


人首翼牛像

  是西亚常用的装饰题材,是该地区的主要神灵,象征着智慧与力量。他的构图是正而采用圆雕侧而采用浅浮雕,正面有两条腿,侧而有四条在转角处的一条腿为两面共用,形成了奇特的五条腿的。这种巧妙的构思符合观赏的条件,体现了很强的创新精神。

图4-1乌鲁克的土墙饰面


新巴比伦城2.jpg

图4-2新巴比伦的伊什达城门

图4-3人首翼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