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和庙宇的演进

 

公元前8-前6世纪,是初期奴隶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国家.

一类以西西里、意大利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城邦为主,以农业为主,奴隶制度建立后,保留了氏族部落,建立起寡头政治。

一类以小亚细亚、爱琴海、和阿提加地区为代表,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建立了共和政体。

这一时期,建筑历史的主要内容是圣地建筑群和庙宇形制的演进,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度和柱式的诞生。


3.1、圣地建筑群的演进

建筑群的演进:

氏族制时代——部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卫城。部落首领的宫殿里,正室中央设着祭祀祖先的火塘,作为全氏族的宗教象征。

共和制城邦——民间的守护神崇拜代替了祖先崇拜,守护神的祭坛代替了贵族正室里的火塘。氏族贵族的寡头们退出了卫城,卫城转变成了守护神的圣地。自然神的圣地。也发达起来,一些圣地的重要性超过旧的卫城,成为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地,也推动了其它公共建筑的建设。(图3-1)

布局特点:

以意大利、西西里等地的贵族寡头的为代表的卫城,卫城里建造了巨大的守护神庙群,但墨守正面朝东的规定,一律平行排列,不分主次。

圣地建筑群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它不求平整对称,乐于顺应和利用各种复杂的地形,构成活泼多变的建筑景观,而由庙宇统率全局(图3-2)。它们既照顾到远处观赏的外部形象,又顾及内部各个位置的观赏。往往在通往圣地的道路上,第一眼就能看到庙宇的最佳形象,并同时感知它的规模。


3.2、庙宇形制的演进

①功能的演进:王室——贵族开放——民众开放。

爱琴文化时期,庙宇只有一间圣堂。后来独立成栋,但被贵族的住宅包围,仅仅能展示建筑的正面。

古希腊时期,在民间自然神的圣地,庙宇作为公共纪念物占据圣地的高处,建筑形象可全方位展示。

②建筑形式演进:圣堂——独栋外搭一圈棚子遮雨,形成了柱廊——神庙

初期的庙宇——以狭窄一端为正面。早期,另一端常常是半圆形的,使用了陶瓦之后,屋顶两坡起脊,平面以取整齐的长方形为宜,并且在两端构成了三角形的山墙。这些早期庙宇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了保护墙面,常沿外边搭一圈棚子遮雨,形成了柱廊。

发展中庙宇——庙宇外围一圈柱廊,神庙也向外廊式发展转变。

公元前8-前6世纪——小亚细亚有两进围廊式和假两进围廊式的庙宇。前者有内外两圈柱子,后者虽然只有一圈,但廊子深度相当于两圈的。

围廊式庙宇——公元前6世纪以后,重要的庙宇普遍采用围廊式的形制,并主要使用石材建造。(图3-3)

③庙宇特点演进:

荷马时期——由于结构跨度小,庙宇很狭长。

发展演变——庙宇正中加一排柱子,宽度大了,但内部不变。

公元前6世纪末——在圣堂内部设两排柱子,形成了中央空间,便于设置神像。

公元前5世纪——神庙最常见的围廊式庙宇是6柱×13柱,圣堂的长宽之比为2:1。

图3-1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

图3-2雅典卫城

图3-3围廊式庙宇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