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建筑的概况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故东罗马帝国又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是罗马帝国从迁都(330年)到分裂在帝国东部,以及其后东罗马帝国的建筑。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迁都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后称“拜占庭帝国”。
公元5、6世纪极盛,帝国各地建造了一批庞大的纪念性建筑物。其无论是形制还是艺术风格都与罗马帝国盛期一致。
建筑在波斯和西亚的结构技术基础上,形成了拜占庭建筑的基本特色。
15世纪中叶,拜占庭人积极学习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15世纪末拜占庭帝国灭亡。
拜占庭建筑的发展分期
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照古罗马城建设君士坦丁堡,建筑有城墙、城门、宫殿、广场、输水道与蓄水池等。基督教(返回东方后称为正教)为国教,教堂越建越大,越华丽,如圣索非亚教堂。
中期(7—12世纪)建筑减少,规模不如从前,建筑占地少而向高处发展,取消中央大穹窿,改为几个小穹窿群,并注重装饰,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天主教堂)积基辅圣索非亚教堂(正教教堂)。
后期(13—15世纪)建筑不多,也没新创造,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