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

2020年11月06日 02:12  点击:[]

8 墙壁

就单栋建筑而言,所使用墙壁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檐墙、山墙、槛墙、八字墙、屏风墙、照壁、隔断墙等。若依常用的建筑材料,则有土墙(夯土或土坯)、砖墙、石墙、木墙、编条夹泥墙等。此外,还有使用混合材料的,如墙体下部为砖石上部为土质的,或下部为实体上部为空斗的。如按结构受力情况则有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之分。


8.1土墙

土墙常见的有夯土墙、土坯墙等。夯土墙是我国墙壁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原始社会的城址,河南郑州商城,陕西岐山早周建筑均有体现。因为它是以木板作模具,于其中置土,再以杵分层捣实,所以又称为“版筑”。一般用黏土或灰土(土:石灰为6:4),也有用土、砂、石灰加碎砖石或铺垫入植物枝条。夯土墙面有显著的收分。明、清以后,重要建筑大抵用砖墙,民居多用夯土墙,虽然构筑方法基本没有改变,但由于这类墙高度厚度都不甚大,收分也就相应减小了。

土墙的隔热、隔声性能好,又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易,但易受自然侵蚀,特别是水浸后墙体的强度大大降低,所以古代筑墙时很注意选址和排水。如有的在土墙下砌一段砖石墙基,有的还在土内隔一定距离放置木柱以加固墙身等;在多碱地区,则在距地面一尺处于墙内铺芦苇或木板一层以隔碱。


8.2砖墙

我国古建筑中全用青灰色陶砖。施于墙体的有空心砖、条砖、楔形砖、饰面砖等。

① 空心砖墙

空心砖(图1-120)墙最早见于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期的墓中。空心砖墙体型较大,砌时干摆,侧放为壁,平置为底,在砖对外的一面常模印几何纹样作装饰。

② 条砖墙 (图1-121)

条砖又称为小砖,因体小量轻,使用灵活,所以应用最广。这种陶化的黏土砖最早出现于战国墓室,西汉晚期以后大量应用于陵墓,到北魏时制砖和砌砖技术已达很高水平,唐代已较普及,宋代制砖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用于地方州县城墙。明代是我国砖结构的又一大发展时期,除了大量用砖建造一般建筑、城墙和边城,还出现了无梁殿这样纯粹使用砖拱券结构的地面建筑。

汉代条砖的质量与尺寸和现在的已相仿仿,其三维比例约为4:2:1,这表明在砌体中砖已具有模数的性质。

条砖的砌法有半砖顺砌、平砖丁砌、侧砖顺砌、顺砖丁砌、立砖顺砌、立砖丁砌等多种。前二种多用于实砌墙,后面几种多用于空斗墙或墓中。除前述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壁用平砖顺砌,上下对缝外,绝大多数都是错缝的。汉与六朝墓常在一至数层的顺砌平砖上,置一层丁砌平砖或侧砖。砖间一般无砂浆或用黏土胶结,仅极少数墓室使用石灰胶泥。宋以前多用黄泥浆,宋及以后石灰浆才逐渐普遍。明、清建筑墙体多用三顺一丁、二顺一丁或一顺一丁,考究的在砂浆中还掺入糯米汁。此外,

还有在山墙的裙肩或转角外砌以砖,其他部分则用夯土或土坯的。

③ 空斗墙

空斗墙(图1-122)是砖砌成盒状,中空或填以碎石泥土,多半不承重,或仅承少量荷载,南方民居及祠庙建筑中常见使用。空斗墙厚度大多为一砖至一砖半,砌法有马槽斗、盒盒斗、高矮斗等多种。


8.3 木墙

木墙(图1-123)是由井干式结构形成的,除应用于地面建筑外(例如《汉书》中记载的井干楼),也反映在商代至西汉的木椁墓中。它的卯已很精确,有燕尾样、割肩透桦、搭边桦、细腰嵌樟、挂钩垫牌等多种形式。在南方的木架构建筑中,也常使用木版外墙或内墙。

8.4 编条夹泥墙(图1-124)

多用于南方穿斗式建筑,可作外墙,也作内墙。它是在柱与穿枋间以竹条、树枝等编成壁体,两面涂泥,再施粉刷。特点是取材简易,施工方便,墙体轻薄,外观也很美观,适用于气候温暖地区。

上一条: 色彩 下一条: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