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园(颐和园)
颐和园成型于乾隆十年(1750),乾隆为给皇太后祝寿并借机整治水师、修整翁山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并改名清漪园,后再改名颐和园。颐和园的建造过程长达数百年,从金元时期的风景名胜,到清朝大兴土木建成,经历了几番毁坏与重修。
北京颐和园鸟瞰图
颐和园主要分为山地区和湖泊区,按游览路线可分为四大区:
① 宫廷区: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官室部分。
②前山区:万寿山前山部分。
③前湖区: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④后山后湖区: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
颐和园平面图颐和园宫廷区
宫廷区:主要围绕颐和园的两处大门——东宫门、北宫门。东宫门是顾和园的正门,门内布置了正殿、戏台、寝宫等密集宫殿,这一片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装修富丽,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仅屋顶多用灰瓦卷棚顶,庭中点缀少量花木、湖石,才显得与大内宫殿有别。
前山区:包含中心地段的排云殿和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建筑。排云殿是举行典礼和礼拜神佛之所,是园中最堂皇的殿宇。佛香阁是全园制高点,乾隆时此处原拟建大报恩延寿寺塔。沿昆明湖岸建有长廊、白石栏杆和驳岸,长728m,共273间,从德和园、乐寿堂向西伸展,把前山的各组建筑联系起来,长廊是前山的主要交通线。佛香阁后面山巅有琉璃牌坊“众香界”和琉璃无梁殿“智慧海”。整个前山由一条从湖边到山顶的轴线驾驭的。前山主轴线也是全园最重要的轴线由牌楼、山门、排云殿、佛香阁、众香界和智慧海一系列建筑构成,步步升高至山顶。
颐和园前山——佛香阁与智慧海的轴线和构图关系
前湖区:即昆明湖,长堤把水面划成不同段落,每处设岛屿.整个格局疏朗开阔.湖面四季、早晚、不同时刻的景观各异,非常富有变化.这条长堤(西堤)仿西湖苏堤构筑,同时,筑桥六座.每座石桥造型不同.水面上,三大二小五座岛屿,其中,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是最重要三座大岛,对应传说中东海的三仙山(即蓬莱、方丈、瀛州).每座岛分处湖面中心。
颐和园前湖区
后山后湖区:顾和园的后山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的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沿后湖两岸原有临水的苏州街,和圆明园、畅春园一样,同是仿照苏州街道市肆的意趣,只留下一些曲折的驳岸遗址,近年已作重建。沿后湖东去,尽端有一处小景区“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手法,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环布轩樹亭廊,形成深藏一隅的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和北海静心斋一样,同是清代苑囿中成功的园中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