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建筑史 >>正文

河北正定隆兴寺(龙藏寺)

2020年11月05日 14:37  点击:[]


龙藏寺始建于隋,到宋初改建时改名为隆兴寺。总平面大体保存了宋代风格,呈南北中轴线的狭长方形。

·寺院以北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戒坛是僧徒传戒的地方,僧人们晋升时要在此授戒,授戒和持戒是大乘佛教中律宗的主要修持方式)、慈氏阁、转轮藏殿。再北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

·方丈室及僧舍在佛香阁东,并附香火厨、马厩等。

·贯通全寺的纵深轴线以高阁为中心,反映唐末至北宋期间的佛寺建筑的特点。

·建筑体量大小和院落空间富有变化。







      





        河北正定隆兴寺(龙藏寺)平面图      河北正定隆兴寺(龙藏寺)鸟瞰图


a、摩尼殿

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阔七间,进深七间(约28m),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殿顶(后代重修),四面正中都出龟头屋。外檐檐柱间砌封闭的砖墙,内部柱网由两圈内柱组成,面阔和进深方向的次间都较梢间为狭,和一般的处理不同。檐柱也有侧脚及生起,阑额上已用普拍枋,阑额端部并伸出柱外作卷云头式样。

1933年4月,梁思成慕名来到正定,对隆兴寺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筑格局、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厦惊叹不已,称"只在宋画里见过",称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里也是别开生面。”在以后的著述和教学中,梁先生将摩尼殿作为实物中罕见珍例,列入《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使这一生动典范永载建筑史。

摩尼殿平面特征:

摩尼殿立柱布局为“副阶周匝”,殿中共立七十根圆柱,里外分三圈布置,最外一圈三+八根,是为大殿下层檐的支柱;中间一圈外金柱二+二根,为上层檐的支柱;里圈前后两排内柱八根,是四缝梁架及屋顶重量的承重支柱。

摩尼殿立面特征:

殿宇建于砖砌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属殿堂型构架。檐歌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南抱厦面阔三间,东、西、北抱厦皆为一间,人们通过抱厦进出大殿,整个大殿的平面呈十字形,有十六个凸转角和八个凹转角,形制尤其特别。

摩尼殿构造特点:

下檐柱头铺作出双抄偷心造。上檐柱头铺作出单下昂(昂头部向下伸者),但要头呈昂形;后尾出四抄(衬方头后尾也作成华棋式样)托明袱。补间铺作已用450斜棋,当心间二朵,次间一朵。

问题:

十字形平面布置的问题是仅由拱眼壁附近采光,所以殿内采光及通风欠佳。


b、佛香阁

佛香阁又称大悲阁,是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共3层,高33m,有栏杆、平坐,屋面歇山式,此殿大部分为近代重修。阁内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是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创建此阁时所铸,是我国古代铜制工艺品中最大的一件遗物。

河北正定隆兴寺佛香阁轴侧示意图





c、转轮藏殿

转轮藏殿内设一可转动的八角亭式藏经橱,因以为名。该殿为2层楼阁式建筑,外形和对面的慈氏阁相仿。

转轮藏殿的平面特征:

平面方形,每面三间,人口处另加雨搭。上用九脊殿顶(清称歇山顶)。底层因设八角形的享状转轮藏,所以将中列内柱向两侧移动,使与檐柱组成六角形平面。这种改变柱子位置的方式,是宋、金建筑常采用的手法。

转轮藏殿的结构特点:

·殿内梁架都用彻上明造,下层为了避开转轮藏的屋顶,在正面与山面当心间(清称明间)的檐柱上使用了曲梁。

·上檐柱头铺作的第二跳昂又延伸到平梁(清称三架梁)下作为大斜撑。补间铺作的昂尾则延到下平樽(清称下金桁)下。

·转轮藏殿的内、外柱柱径已有区别:由于柱身较高,檐柱与内柱间使用顺状串(清称穿插枋)以加强联系。


·上、下层柱交接处大都采用叉柱造(上层柱之下端施十字开口,插人下层柱上之斗棋内),但平座檐柱与下屋檐柱之交接则采用缠柱造(上柱向内收进约半个柱径,其下端不开口,直接置于梁上)。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轴侧示意图

上一条: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下一条:广州怀圣寺

关闭